起源于2008年的丘成桐科学奖,历经十五年发展已形成涵盖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计算机五大领域的科研竞赛体系。该赛事要求参赛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,通过长达数月的课题研究形成学术报告,并经历初审、复审、终审三轮严格评审。
学科领域 | 参赛要求 | 评审维度 |
---|---|---|
数学/物理 | 3人团队研究 | 创新性40% |
化学/生物 | 实验数据支撑 | 学术规范30% |
计算机 | 系统开发文档 | 应用价值30% |
研究报告需包含完整的学术研究要素,封面页要求注明团队成员信息及指导老师,正文部分需包含中英文摘要(300字内)、5-8个关键词。实验类研究需特别注明数据采集的时间地点,并附原始数据记录表。
培训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模块:科研基础课程着重培养文献检索与数据处理能力;论文写作工坊训练学术表达规范;模拟答辩环节特邀往届评委进行实战指导。课程采用小班制教学,每期配备2名学术导师+1名语言教练。
所有参赛论文须附查重报告(重复率<15%),实验数据需保存原始记录备查。培训期间设置学术伦理专题课程,特别讲解知识产权保护要点,指导学生在引用他人成果时规范标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