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学决策需要结合学生语言能力与学术潜力,建议七年级开始通过小托福测试英语水平,SSAT成绩可评估学术适应性。国际课程体系选择应重点关注学校师资配置与往届升学成果,实地考察校园环境与教学设施。
学年阶段 | 核心任务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
十年级 | 课程适应期 社团活动筛选 | 保持GPA稳定性 建立2-3个持续性项目 |
十一年级 | AP课程选修 标化考试冲刺 | 平衡课业与考试 规划夏校申请 |
十二年级 | 大学申请攻坚 文书材料准备 | 早申策略制定 推荐信沟通 |
SAT与ACT的选择需结合学生思维特点,逻辑思维强者适合ACT,批判性阅读突出者倾向SAT。建议通过官方指南测试确定适配考试类型,模考平台成绩对比可提供客观参考。
备考周期建议留足6-8个月强化期,基础段可自主练习OG题目,冲刺阶段参加模考集训。考试地点选择需考虑时差因素,亚太地区考场时间安排可能影响发挥状态。
数学类竞赛AMC10/12建议十年级开始参与,物理碗竞赛准备周期约3个月。文科类竞赛如纽约时报写作比赛需预留稿件修改时间,科研项目需提前联系实验室资源。
竞赛规划黄金法则:
1. 量力而行控制参与数量
2. 重点赛事提前1年准备
3. 建立备赛错题数据库
4. 平衡竞赛与日常课业
夏校如RSI、SSP需提供学术论文样本,申请截止日期多在1-2月。学分型夏校关注课程匹配度,体验型项目侧重兴趣展示。推荐信需提前2个月联系导师,文书需体现独特学术视角。
夏校期间建议建立学术社交网络,主动参与office hour交流。课程结束后及时获取评估报告,优异表现可转化为推荐信资源。
主文书创作建议采用"核心事件+成长反思"结构,补充文书需体现院校研究深度。活动列表需量化成果,CommonApp附加信息栏可解释特殊经历。
作品集提交需注意格式规范,艺术类申请建议建立过程记录册。面试准备需模拟15种高频问题,校友面试后需发送感谢邮件维护关系。